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0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955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474篇
地质学   4351篇
海洋学   7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张云逸 《地质与勘探》2023,59(1):170-187
基于岩心、钻测井、三维地震和沉积相资料,对越南兰龙盆地白虎油田的碎屑岩、基岩储集层特征以及对应的两种成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虎油田发育两类岩性储集层,即碎屑岩(砂岩)、花岗岩基岩储集层,其中碎屑岩储层在兰龙盆地基底地垒构造格架下沉积,受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控制,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河流相为主,在渐新统泥岩供烃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特征的岩性、构造油藏。花岗岩的基岩裂缝、孔洞发育,具备优势的储集空间、储层规模大,成为最主力的储集层,成因为基底演化过程中的断裂活动、热液岩熔等作用。在花岗岩基岩储层中形成了两种成藏模式:一种以花岗岩无机成因自身含烃表现出原地成藏的特征;另一种上覆渐新统泥岩为富油烃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等侧向运移至基底顶部晚期聚集成藏,最终在基底中广泛发育裂缝、缝洞型基岩油藏。  相似文献   
103.
王丹丹 《地质与勘探》2023,59(2):328-336
豫西地区济源凹陷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盆地内断裂形态结构、深部古生界展布特征等不清楚,制约着济源凹陷的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本文利用广域电磁法在豫西地区济源凹陷进行方法应用研究,采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反演,获得了地下真实的电性特征,建立了目标层与视电阻率的电性关系,刻画了研究区目标层的构造特征。本研究查明了济源凹陷西部斜坡的断裂结构特征,新识别出12条断裂;揭示石炭-二叠系厚度分布范围在200~1800 m,最大埋深2200 m;奥陶系顶界面埋深分布在300~2450 m,呈“条带状”展布,得到了地质调查井岩心编录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4.
105.
王香增 《地学前缘》2023,30(1):143-155
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多类型资源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在石油勘探方面,提出延长组特低渗石油“交替式”成藏理论认识,建立盆地中生界多期差异性成藏新模式,近10年特低渗石油年均探明地质储量超1×108 t。建立细粒沉积风暴、地震等控砂理论,以及甜点预测方法,致密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1×108 t。针对致密气田砂体成因机理不明、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不清等主要难题,揭示了“浅水环境岸线频繁迁移控砂”机制,建立了致密砂岩气优质储层成储模式,明确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颗粒岩屑砂岩是致密气分布的“甜点”,形成了基于多要素、全过程天然气运聚模拟的目标优选技术。经勘探实践,发现了延安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 635×108 m3。页岩气方面,提出陆相页岩气“三元”成藏富集地质理论的创新认识,认为湖相优质页岩是陆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物质基础,多类型、跨尺度的复杂孔隙网络决定页岩气赋存条件,厚层页岩自封闭能力及高压是保存的关键,实现陆相页岩气产量突破。未...  相似文献   
106.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1型为主,R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  相似文献   
107.
何文渊 《地学前缘》2023,30(1):260-280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达151亿t,是重要后备的油气资源。用电子背散射(HDBSD)发现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纳米孔和纳米缝非常发育,电子探针表明这些纳孔纳缝均被沥青充填。纳米孔的直径多在10~50 nm,中位数在20~30 nm,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多角形,主要是一种E-F纳孔,其次为E-E纳孔,多与纳米缝联结。纳缝宽度多在10~50 nm,中位数也在20~30 nm。它们主要是由黏土片(黏土域)的F-F凝聚形成的。黏土的凝聚与有机质密切相关。黏土胶体由于同晶置换会带负电荷,使得其周围会吸附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形成一个带正电的黏土团。这种带正电的黏土团又会吸附带负电的腐殖酸(有机质)和初步降解的藻,形成一个有机黏土絮凝体。这种有机黏土絮凝体进入生排烃门限后,由于生排烃有机质体积会收缩,体积收缩最高可达87%。生排出的烃会就近充填在这种收缩形成的孔隙中,又由于纳孔纳缝的毛细阻力(约12 MPa)等使得排出的烃无法运移出去便形成了古龙页岩油的特殊连续原位油藏。  相似文献   
108.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与断裂活动,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水分布复杂。构造解析合理性直接影响对研究区构造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以野外观测数据、钻井和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进行构造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恢复原理,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对构造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吐孜洛克断层和吐格尔明断层,其中吐孜洛克断层主要从上新统库车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活动强度大、控制了翼前巨厚的生长地层和现今吐格尔明大背斜的形成;吐格尔明断层从侏罗纪末开始陆续活动至今,控制古隆起的形成;研究区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为深部凹陷区、南翼斜坡区、中部背斜区以及北翼斜坡区四个区带。构造演化对不同区带的埋藏演化过程、储层物性特征和盖层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侏罗系有利勘探方向主要有:背斜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背斜南翼和北翼斜坡带低部位的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断层下盘的深部构造—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0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油气藏众多,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十分复杂,原油类型及其来源长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在准噶尔盆地不同时代烃源岩生成原油典型地球化学特征与主要油源判识指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将该区域原油分为五类,其中三类原油分别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湖相烃源岩,另外两类为混合原油,分别为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的生物降解稠油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白垩系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北部春风油田稠油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侧- 红车断裂带西侧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中部春光油田白垩系—古近系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和侏罗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新近系沙湾组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与新近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车排子凸起西部石炭系—古近系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而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地区油气藏成藏研究及区域油气勘探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0.
Suction buckets differ with their easy and cost-efficient installation technique from other foundation types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s. For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installation process, suction is essential, but the imposed seepage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states of the soil in and around the bucket. Especially, a loosening of soil inside the bucket affects the load carrying behaviour of bucket subjected to repetitive loading resulting from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behaviour of buckets under cyclic axial compressive loads with considering a possible loosening and related changes in permeability of soil inside the bucket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In the framework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 fully coupled two-phase model and a hyp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saturated sandy soil behaviour under repetitive loading. The porosity-permeability varia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by Kozeny–Carman relationship. Special attention is dedicated to load carrying behaviour of bucket top plate, inner and outer skirt as well as base and their changes resulting from a loosening of soil inside the bucket with variable aspect ratio. For this purpose, cyclic axial compressive loads which cause an attenuation and progressive failure of soil-bucket system response are considered. The main findings on the changes in load carrying behaviour of bucket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